教育与工作经历

1993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;2003在年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;有航天部门工程师经历和国外博士后经历;2005年元月到北京大学工作。近几年多次出国开会、考察和合作研究。任中国真空学会质谱与检漏专业委员会委员;入选相关专家库,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的评审;参与国防课题与国军标的评审。

研究领域

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、质谱分析技术

近期研究兴趣:

1、基于纳米材料(特别是纳米管材料)的制氢、储氢技术。

纳米科技的鼻祖、诺贝尔奖得主R. Smalley曾经预言,纳米科技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方面发挥巨大作用。国际上近几年已经提出了纳米能源器件的概念。其中关于氢的制备与存储问题,一般认为纳米科技将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。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实验条件,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工作,所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专文正面评价。

2、用质谱学技术研究纳米体系在脉冲激光作用下的一些新现象。

由于原子数目少、界面散射多的缘故,纳米体系在脉冲光作用下其热力学状态量(如温度、焓等)会有瞬间大幅增加,从而使得一些通常难以发生的物理、化学现象得以发生。例如我们发现,纳米管-吸附物体系在脉冲可见光作用下会发射离子流,就值得深入研究。我们已经自行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脉冲激光-飞行时间质谱仪实验系统,可用于研究相关现象。

3、微纳真空封装技术及其器件化应用探索

作为微型原子钟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,我们承担了微型碱金属原子气室封装的课题研究。为此我们自行研制了一套真空阳极键合设备,经过大量艰苦的工艺实验研究,最终成功实现了微型铷气室的封装,并在长达9个月的前后都可靠地探测到CPT信号,从而使我们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掌握该工艺的课题组之一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器件化应用领域,扩展所积累的相关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。

2005年以来承担科研课题

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,已经结题

负责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

以课题副组长身份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

以课题骨干身份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一项

2005年以来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

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《力学》。

讲授本科生实验课《光电子实验》。

参与讲授本科生选修课《纳米科技与纳米电子学》。

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篇,其中1篇获北京大学信息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称号。

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,其中毕业获硕士学位1人,硕转博1人。

协助指导在读博士生2名。